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玩世界

100万入手和田玉扳指,不了解这些,徒然落人笑柄

玉扳指是玉雕器型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存在,今天提到它大家都会联想到有些蠢笨的管状物与八旗子弟,有人就喜欢那股纨绔子弟的劲儿,不惜斥巨资购入,此后便每日翘着大拇指,对周边所有的事物都表示高度赞扬似的。

0

这当然也很好,客观上为社会增添了正能量,也少了些许戾气。但假如能再对玉扳指的前世今生、历史源流多些了解,借此与人交流时添些谈资,又可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能正视祖先的物质与精神遗存岂不更妙?总要比像某些身披专家之名,却对赝品大加褒奖,再被爱好者问得理屈词穷而丢人现眼要好很多。0 (1)

前面我们讲过对于扳指的固有认知本身就隐藏着两个误区,其一、扳指并非是满洲人的专利,它在华夏文明圈由来已久。其二,我们今天常见的管状玉扳指又称为“文扳指”它本身是作为实用器的“武扳指”的二次变体,它与原有传统玉扳指的衍变是各行其是的两条脉络,其间的关系不大。

1.webp

(一)商代

迄今发现最早的玉扳指应该是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这枚扳指一眼看去便是高度实用性的玉器,其当是用皮绳穿系捆绑在手掌至手腕上,将之套入大拇指,并以其上的凹槽勾取弓弦,这在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且在参玉看来,哪怕是以今天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一只实用工具,那最终的成品也必然如此。彼时它当称之为“玉韘”,也有学者认为当名“玉玦”。

0 (2)

(二)西周、东周、战国

西周时期的玉扳指整体变化不大,仅是厚度日趋变薄。时至春秋战国则变得更为纤薄,整体上圆下尖逐呈鸡心形,一侧凸起,偶有雕饰,用于勾挂弓弦的凸槽开始消失。这也就意味着其由实用器开始慢慢地转化为装饰性的“鸡心佩”了。

0 (5)

(三)西汉

此时它全然没了当年的蛮横霸道,纯粹为片状,左右两侧出现较抽象的螭龙与凤形的装饰,中间的圆孔迅速缩小,手指已经难以穿过了。多数外轮廓呈盾形,而且有逐渐拉长的迹象。

0 (3)

(四)东汉

这一时期的鸡心佩已然全没了早年扳指的影踪,中间孔洞反而变大,且由堕圆而坍塌,似乎预示着那时的国运。周边又完全被繁缛的纹饰所包围,其工艺也变得更为丰富灵活,往往是将浮雕、圆雕、镂空穿插有机结合。

0 (4)

在此后的魏晋南北朝玉器整体被战乱与“石仙散”带入哀落的大氛围下,鸡心佩也不能幸免,基本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仅在两晋等个别时期的局部区域偶有发现。

0 (7)

(五)清

与我们以往的认知并不一样,清早期极少有玉扳指出现,仅在北京索尼家族赫舍里氏的墓中见到两例,而且是典型的模古之作。联系同时出土的其它玉器,其明显是彼时满洲人追崇汉族文化的产物。与此后的管状文扳指似乎全无关系。

0 (9)

而甚为奇怪的是,一直以来并未发现传说中满人骑射时所用的玉扳指实用器。回顾历史,建州女真入主中原的确有其突发性与偶然性,努尔哈赤、皇太极立国之初忙于征战,作为纯实用的韘应该是存在的,但在实战中他们恐怕也无暇考虑其材质与工艺,难登大雅之堂的实用韘自然也就不可能与我们前述的高古玉韘相提并论。

0 (6)

而到了清中期,随着国力日盛,管状玉器借了扳指之名兴起,参玉以为这本身存在借尸还魂的成份。首先是统治者夸耀自己武功立国的需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风气推动。其次是当时痕都斯工与仿青铜器造型的和田玉器皿件开始兴起,其中掏膛工艺本身产生的管状副产品刚好寇以玉扳指之名,这又迎合了“圣意”,如此一来咱们所熟悉的文扳指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0 (8)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华早期文明中的玉韘,自商周而战汉,完整地走了一条由实用器渐变为装饰玉佩的路径,直至其基本断绝。清中期异军突起的管状玉扳指,仅是利用手镯芯料、器皿芯料这些原本难以应用的副产品,迎合社会风气而创造出的新产品,与前者的关系非常有限,切不可等而视之。

古玩帮文章均系玩家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古玩帮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guwanbang.com/shijie/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