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玩世界

和田子玉重要鉴定特征——皮下浆

一般来说和田子玉的鉴定都是由毛孔、皮色、磨圆度、整体形态着手,结合上玉质指标与产区结构特性再综合判断其真伪。相对细心的人可能还会关注外界沁入的“蜈蚣腿”、“丁字纹”这些杂质。0

只有极少数的收藏者才会对“浆”这种缺陷进行深入研究。“浆石”也可称之为“僵石”,通常我们喜欢将之划分为两种,“死浆” 及“活浆”。0 (1)

所谓“死浆”,目前主流上认为是在原矿山料阶段,玉石周边包裹的围岩,没能在风化冲击过程中剥落,一直伴随其成为了子玉。这种浆多数较为厚重,且难以扩张其范围,所以才被冠以“死浆”之名。0 (2)

死浆的成份以碳酸盐为主,伴有少量石英岩等物质。其与玉石交界处多径渭分明,经验丰富的开料师傅能够仅用榔头等简单工具就将二者轻松分离。0 (3)

而活浆是指在子玉的生成过程中,其浅表层受外界物质侵浊而逐渐钙化的部分。其特征为中央区域厚,边缘薄,呈碎片化棉絮状,多为透明度略低于玉肉的乳白色。0 (7)

仔细玩味,我们会明显地体会出这种浆缓慢生成的时间感,而且似乎这一过程尚在进行之中,所以大家才称之为“活浆”。而这种浆多数较为浅薄,极少数有一定的厚度。0 (4)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较熟悉的浓重皮色都是附着于这些浆石之上的。例如铁黑皮、秋梨皮、枣红皮,你去观察他们的边缘侧下方,都不难发现其与白色絮状物的关系。0 (6)

这主要还是因为质地精纯紧致的玉肉部分很难被河水中的氧化铁等物质所攻克,偶有皮色生成也仅是那种留于表面缝隙的洒金皮。0 (5)

浆石层则不然,它们多数处于一种团块化的粉质颗粒状,其微观结构更为松散,极易吸附致色物质。如此一来它们薄则成为皮色来源,厚则可成为所谓的“沁皮”、“沁料”,真的是叫我辈既爱又恨。0 (8)

当然,聪明的爱好者也可利用这一客观规律分析子玉的真伪。例如某些皮色明显与浆石存在正比依附关系,那么它的可信度就很高。而另一些皮色则不能配合浆石生长,显得杂乱无章,那么它就可被当作怀疑对象。0 (9)

如此说来前人们总结的“皮下挂浆”虽然符合事实,但从逻辑上推理,似乎说“浆上生皮色”更为合理。同时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各种原因,也有部分体表单纯挂浆,而未能在其上生成皮色的子玉,我们常称之为白浆皮子玉。0 (10)

这种子玉的外表虽然与不染凡尘的光白子有几分相似,但其玉质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据本人考证,我们今天所说的浆石、白棉、石脑儿,应该便是古人所讲的“饭糁”。0 (11)

参玉上述的这些观点全然出自个人的研究与经验,其中不免有太多的主观臆断与不经之处,在此记录下来也是期望有识之士多加批评指正,从而纠正我的错误认知,同时鞭策我坚持学习。

古玩帮文章均系玩家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古玩帮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guwanbang.com/shijie/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