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玩世界

民间文玩收藏家(民间古玩收藏家)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这是经典名曲《传奇》里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然而今天的传奇版本不是爱情,而是关于人、人生智慧和收藏艺术的故事。

“河南的马未都”

在古城开封老博物馆与西城墙中间地带的一条街巷里,有一家古朴典雅的“慧悟堂”。堂主叫李彦慧(艺名哈慧),50多岁,看上去双目深邃,器宇轩昂,颇有几分仙风道骨。推门而入,琳琅满目的各种文玩、字画、瓷器等艺术品映入眼帘。

在林林总总的古董里,一件雕刻有《五牛图》的“玉碗”吸引了我的目光。仔细看,玉碗直径约有22公分,唐代宰相韩滉的著名画作《五牛图》,色泽艳丽,栩栩如生,散发着温润的光,该是和田玉做成。看到我惊异的眼神,哈慧说,这是我20多年前在石家庄一个旧货市场上“淘”来的,花光了我身上的所有银子,因为我判断这是御品,因为只有皇族才可能拥有这么大直径的碗。

我有点惊异,然而更惊异的还在后面。慧悟堂里还有一套精致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早在3年前,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上海美术馆馆长刘益谦以2.8亿元拍得了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收藏价值,一直被世人所称道。与刘益谦的那件鸡缸杯不同的是,哈慧的这个成化斗彩鸡缸杯居然有一套(10件),10件套在一起,碗口平齐,精美绝伦,堪称绝世珍品,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简直不可同日而语。200多平米的慧悟堂里,像这样的绝世珍品可谓比比皆是。

堂主说,几十年来,他收藏的大大小小藏品有30000多件,因慧悟堂容量有限,仅存放3000多件。翌日,记者又来到位于夷山大街的开封“汴梁八景苑”继续观赏。300平米的“慧悟堂”展厅宽敞明亮,参观者络绎不绝。这里陈设的文物、古玩、玉器、字画等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堪称国宝级的古董就不下几十件,其中明朝的“龙椅”、清代的“架子床”更是巧夺天工,精美绝伦!龙椅为紫檀木制结构,内嵌桦木板心,扶手上的龙型图案,金黄颜色的油漆显示出九五至尊的威严,可谓价值连城。架子床是上世纪80年代末收藏于福建境内,由6根柱子支撑,珍稀木器,卯榫结构,满工雕刻,实为蕴含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品,具有不菲的艺术价值。

据说一位北京来的收藏专家看了后非常震撼,拍着哈慧的肩膀赞不绝口:“了不得,了不得,您就是河南的马未都啊!”其实他内心也百思不得其解:小小开封城的一介布衣,怎么藏有如此多的宝贝呢?

收藏岁月,慧悟人生

解读哈慧的收藏之谜,要从一件小小的银元说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浑身充满文艺细胞的李彦慧,带领开封青年歌舞团(后更名为开封宋都摇滚乐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当时叫“走穴”),结识了一位说相声,同时也热衷于收藏的老师。也许是缘分,临别时,这位老师赠送他一枚明朝弘治年间的银元。以他的聪慧当即意识到这枚银元潜在的收藏价值,并突发奇想:何不利用走南闯北的机会把收藏当成事儿干?从此,哈慧便一发不可收的走上了收藏之路。

那个时期,刚刚经历过“文革”不久的老百姓,普遍缺乏对古玩文物的保存和收藏意识。他就利用到各地的演出机会和丰厚的人脉资源,从旧货市场、废品店,甚至到一些老城区的胡同、四合院里,大量收藏诸如名石、钱币、瓷器、古书画、杂项等等。北京、天津、山东、陕西、福建、江浙等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渐渐被他收入囊中。以银元为例,从大明弘治年到民国二年各种面值的钱币,无所没有;最早的大明弘治年的“寿”字银元,是当时的一两纹银,非常珍贵,是现在许多收藏银元的藏友们梦寐以求的藏品。

从1986秋年到1997年10年间,哈慧带领歌舞团走遍全国各地,一边用相声、摇滚、架子鼓、模仿秀等才艺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并且与郭峰、臧天朔、陈小春、张也、中国毛孩等歌星、影星同台演出,尽显风采;一边执着他的文物收藏事业,慧眼识珠,不让一个过目的珍品失之交臂。于是,他身上经常出现奇怪的、让家人不可思议的现象:歌舞团别的演员走穴几个月,都能带回来不菲的收入,他却常常身无分文,囊中羞涩,按他母亲的话说,每次都“换回来一堆破烂儿”。那年在石家庄,为了买下那件雕刻《五牛图》的玉碗,除了倾其所有,还借光了全团人的工资……说到这儿,他笑了笑:“当时最不理解我的就是老母亲和我的长兄,总是嫌我不务正业”。李彦慧是有名的孝子,平时对父母百依百顺,孝敬有加,唯独在收藏这件事上固执己见。

随着阅历、见识的增加和收藏品类、数量的增多,他对传统文化瑰宝的认知也有了质的飞跃。由单纯的喜好、欣赏,到痴迷于古人的智慧,再到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并能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他认为,收藏就是一种传承,每一件文物,一口碗,一块石,一幅画,都镶嵌着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斑驳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痕迹,作为古城的一份子,有责任对先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进行留存、挖掘,继承和弘扬。

在2018年中国第十二届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举办的《传世金石——慧悟堂金石玉器珍宝展》开幕式现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对李彦慧的执着精神和珍贵藏品赞叹不已。许多参观者纷纷留言:“收乃慧眼识珠,藏乃喜爱储传,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性情真谛”;其中一条留言言简意赅,最能代表堂主的心声:“李彦慧前半生的传奇经历是在收藏岁月,慧悟人生,期望后半生更能彰显他的初心和情怀!”此话似乎也道出了“慧悟堂”的意蕴。

“玩儿”出来的境界

他的生命档案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具有传奇色彩。

1964年李彦慧出生在古城开封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兄弟三人,排行老二。他自幼有两个特性:一是爱玩儿,二是对艺术有天生的亲近感。“文革”结束时他才12岁,正是贪玩、好奇的年龄,对文革“破四旧”时被大量损坏的文物、古董等艺术品,由开始的不理解慢慢产生了懵懂的逆反心理。上中学后后开始尝试从历史书籍中寻找答案,遗憾的是初中二年级时,迫于生计他辍学了,跟着父母兄长学做生意。经商的父母虽然不能给他知识的熏陶,但阻挡不了他对那些“旧东西”的兴趣,常常一个人站在古城墙上发呆,他觉得那些东西走过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还能留在这个世上,这件事情好像很奇妙……

他的“玩儿”法也和别的伙伴不一样。不是打架斗殴、调皮捣蛋的“玩儿”,而是“玩艺术”。吹拉弹唱架子鼓,通俗摇滚模仿秀,样样都玩,一学都会,无师自通,既玩通俗又玩高雅。80年代中期,正逢改革开放国门大开,百花齐放,港台歌曲,西方音乐风起云涌。年轻的哈慧以他的艺术天赋和号召力,很快聚集了一帮文艺爱好者,组建了开封第一家民间文艺团队——开封青年歌舞团。1986年开封青年歌舞团九米长的双层“文艺大篷车”诞生了。从此,他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长达10年的“走穴”生涯。

“走穴”的风餐露宿、苦辣酸甜不必赘言,其感觉颇有点印度电影《流浪者》“拉兹之歌”的味道。然而作为“穴头”(团长),哈慧收获更多的是见识、是朋友、是快乐,还有那些所谓的“垃圾”带给他的愉悦感和精神享受。一些如今的大歌星、大影星当年都曾在他的麾下,成名之后都与他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如前文所说,在那位相声老师的引导下,哈慧正式步入了收藏王国。他收藏主要靠“三勤”,嘴勤、眼勤、腿勤。每到夜晚或演出闲暇时间,团里的男人喝酒,女人打牌,他便开始“不务正业”了。他说收藏古董这件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一旦看准目标,常常会“拔出萝卜带出泥”,获取意外收获。一次在天津接触一位上年纪的教师,交谈中得知他是满族后裔,看到自己的几枚古币换成了钱,这位老教师兴奋之余盛邀哈慧到家里做客,又拿出几件祖上留下来瓷器成交。88年在福建收购“架子床”,颇费了一盘周折,先是演出结束后连夜赶到一百公里外的地方眼见为实,接着开始拉锯战式的谈价格,最后成交后全团人员的口袋变得空无一文,第二天开始又遇到连阴雨,商定的几家演出也被迫取消。当“大篷车”载着“架子床”千辛万苦回到开封时,全团人困马乏,个个像个乞丐……

十年磨一剑。艰辛而风光的“走穴”生涯,虽然没有让哈慧赚得盆满钵满,却陆陆续续带回来30000多件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品,也算圆了他年少时期的好奇梦。每个文物古玩的年代、出处、质地、价值他都能说上个子丑寅卯,从一个“竹杖芒鞋走天下”的励志青年,俨然成了深谙祖国传统文化深刻内蕴的收藏家。实现了从懵懂好奇到执迷“有悟”、从痴迷探究到疯狂收藏的跨越,达到了常人所不及的人生境界!

老母亲对儿子的“痴心不改”不理解,这位因诚信经营多次荣获省市级的“劳模”,生怕儿子带回来的那些“垃圾”哪一天会招来横祸!年长11岁、经历过“文革”动荡年代的哥哥,更是将这些“文物”视为“不安定因素”(按照1982年国家规定,对个人收藏而言,政策环境的确并不太理想)。倒是老父亲一直默默支持他,但有一个条件:找一个安全隐蔽的地方将它们妥善保存,时机不成熟不能露面。哈慧谨遵父训,直到2016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7周年),才将这些尘封千百年、保存20年的珍贵文物浮出水面,“慧悟堂”也开始走进了社会的视野……

曾有记者问他:“回望半生经历,如何为自己定位?你是一个艺人、商人、还是专业收藏家?”哈慧说:“准确的说都不是,我只是一个玩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复制的成长经历,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既是我的角色定位,又是我心之所愿。”寥寥数语,蕴含一个收藏家卓尔不群的思想境界。

守望梦想坚定自信

10年收藏,20年坚守,迄今为止,30000多件文物从没有一件流向市场、变卖为钱财。除了已经面世的近4000件,还有一大部分宝贝还在仓库里“待字闺中”。李彦慧骨子里究竟掩藏着怎样的情结和情怀呢?

结识李彦慧的人都知道,他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待人真诚,结交了许多圈内圈外的朋友。他说:“到了知天命之年,我悟出了许多人生道理。”他很赞赏马未都先生的话,人生有起点,有终点,两点之间就是一条曲线,如果我们人生的曲线与祖国上升的曲线相吻合,就是一个非常幸运和温暖的事情。对他来说,文物收藏就是多彩人生中一段非常幸运和温暖的经历,能把散落在民间的古代艺术品收藏保护下来,对传承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让群众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无异于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开封“首届文化奖章”获得者、《开封成语典故故事》作者赵孝斌先生认为:李彦慧不是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在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爱好相契合的一种奇缘,体现出一种朴素的、难能可贵的爱国情怀;从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上讲,他是在抢救国宝,弘扬国粹,传播时代正能量,功莫大焉!

李彦慧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他的“宣和慧悟堂”商标,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谈到未来有何打算和愿景,他表示:一是准备开展瓷器复烧工作,抢救一批文物和古字画,为打造开封文化产业链奉献绵薄之力;二是推出“慧悟堂酒文化”项目,提高慧悟堂知名度和文化内涵;三是时机成熟时,走出开封举办“盛世收藏”大型文物收藏书画艺术展,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宝藏和文化魅力。5月4日,“河南书画学会慧悟堂乾瑞书画院”在开封汴梁八景苑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还举办了“庆祝建国70华诞《开封名家书画作品展》。”

采访结束时,李彦慧郑重的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和一批热爱传统文化和喜爱收藏的朋友们一起,为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自己实实在在的贡献”!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王冕的名诗,或许是对李彦慧收藏人生和精神追求的最好诠释!

古玩帮文章均系玩家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古玩帮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guwanbang.com/shijie/7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