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玩世界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试论五代柴窑瓷的胎质与釉色分析与鉴别

李泰轩

我结合洛阳五代柴窑瓷收藏与研究心得,就五代柴窑瓷的特征,对五代柴窑瓷胎质进行分析研究;对五代柴窑瓷釉像分析研究;提出辩识与鉴别五代柴窑瓷的复合型方法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论证论据。很高兴与大家交流研究柴窑瓷心得体会。

第一层面:五代柴窑瓷特征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未涂釉的底部周边,呈现瓷胚本来的粗黄色或底无粗黄色(细沙底);釉像滋润细媚,有细纹或无细纹,制精色异。

在收藏与研究中,认为五代后周时期的柴瓷应具备六个特征:天青色(为主)、玻化釉、轻薄胎、高温瓷、细沙足、六年间(公元954—960年)。

五代柴窑瓷公元954年前有柴窑烧造官瓷,供后汉及郭威在开封官邸。也有北宋初期的柴瓷、柴汝瓷。

第二层面:五代柴窑瓷的胎质分析

柴窑瓷成型以印模拓片压模成型修胎,素烧成型,再施釉复烧成釉瓷器。

柴窑瓷成型,是先把胎泥片盘好放入模具中压实成型,有內模和外模合成胎型模块儿,再去摸后把成型胎泥模块儿组合整形成完整器物,修胎整型晾干,素烧成胎,出窑冷却,上釉晾干后,再装入匣钵入窑烧成瓷器。

也有注浆成型:将泥浆注入模型内,利用模具的吸附性和浆的稀稠度挂浆,荡浆法荡匀后再把多余的浆料倒出,模具中的挂浆成型半干时去掉模具修胎,再阴干入窑烧成素胎器型。

烧成温度及烧成范围、氛围:对瓷器而言,预期性能的焙烧温度,系由玻化成瓷到低于软化温度之间的温度范围;对陶器而言,则是与制品吸水率上下限相对应的温度范围。

釉的熔融温度范围:釉的始熔温度至成熟温度之间的温度范围。

石英转变的温度573℃,叶腊石是粘土中阳离子交换能力强的瓷土之一,吸水后体积膨胀5~16倍。

钙长石与钾长石在任何温度下几乎都不混溶。在高温1130℃~1450℃,熔融温度范围宽,高温粘度较大,且随温度升高熔体的粘度逐渐减低,在陶瓷生产中有利于烧成控制和防止变形。

釉的膨胀系数远大于坯时,釉面会产生开裂纹。

复合材料瓷土金属(银)高温蠕墨化。这是被后人证明了的高温应用技术。

柴瓷中又贵重金属银和稀有材料玛瑙及金属矿物质。

柴窑瓷胎、釉分为两种。一种胎质致密,胎釉一色,施青釉。另一种胎质粗松,高岭土,外施各种彩色釉。

柴窑瓷地望

柴瓷出北地。相对宋代有北宋南宋之分,广义泛指后周及北宋辖区,或侠义特指汝河北边。

柴窑瓷烧造地点,有山有水,有矿有煤,也可能是焦炭或煤炭高温烧造。

河南新郑、郏县、段店等地周边地区有柴瓷烧造的瓷土、叶腊石、云母、钙长石、钾长石等矿物质,这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钧瓷烧造研究者晋佩章老先生跑遍了禹州、郏县、汝州各古窑址及周边山区,倾其毕生研究与实践并著书立说,在2003年出版的晋佩章所著《中国钧瓷艺术》一书中,大量调查研究已经把地望与瓷土及矿物质分布情况说的很清楚,这里无需详述了。

近年,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报道过河南叶县西南25公里处的刘东华村(歪头山)胭脂潭有宝石——猫眼石。

柴瓷烧造温度约范围在1200左右。柴瓷胎和釉是各类矿物质熔融而成的浊溶釉,胎质很薄,釉面玻化,但不透明。

第一道考验是烧造的火候。古代没有今天的电炉或气炉,烧窑时要靠人工烧火添柴,火候的掌握依赖窑工的深厚经验和高超技术。

第二道考验是烧造的气氛。青瓷的烧造必须在“还原气氛”下进行。 釉料中的氧化铁“恪守原则”,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才肯“变成”氧化亚铁,使瓷器呈现青绿的颜色。气氛稍有改变,瓷器的颜色就会发黄变暗,降为次品。

因此古代的工匠也开动脑筋,使用了一种看似寻常但颇为有用的工具——匣钵。

匣钵还像一个“保护层”,避免了炉渣、烟灰的威胁,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匣钵与瓷器一起入窑烧造,烧造完成后,只有打碎匣钵,才能取出里面的秘色瓷器,制作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国家文物局司法司原司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任彭常新(右图)与作者(左图)在河南郏县窑址考察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厦门大学教授93岁的叶文程先生(右图)参加洛阳柴窑研讨会观看展示

洛阳柴窑研讨会参会专家学者、收藏与研究者及媒体记者参观河南郏县柴窑遗址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泰斗、厦门大学教授叶文程初步认定郏县五代柴窑遗址及柴窑瓷器物

社会学者赵海军博士解读五代后周柴窑瓷

洛阳柴窑瓷收藏与研究者王少天在柴窑瓷研讨会上介绍了在郏县发现疑似五代柴窑遗址及柴瓷特征

古陶瓷研究学者叶文程(中)教授了解发现的柴窑瓷标本

全国各地文物研究与保护专家学者参加2021.3在洛阳召开的柴窑瓷研讨会

秘色瓷的诞生和匣钵的使用脱不了关系,这种密闭的瓷土制作的钵像一个“隔离层”,能够在窑炉冷却时把空气隔绝在匣钵之外,保证了匣钵里面的还原气氛,烧制出来的瓷器青翠莹润。(参考资料:沈岳明,郑建明. 浙江上林湖发现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N]. 中国文物报,2017-01-27)

第三层面:五代柴窑瓷的釉像分析

柴窑瓷以天青色为主,更有粉色,黄色、绿色、白色等等,正如“雨过天晴云破出,着般颜色做将来”。这样的行用描绘,实际就是雨后彩虹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各式各样颜色。

陶瓷显微结构,是分析瓷器釉像或成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显微镜下观察瓷器的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大小、数量、分布、取向、晶界特征。

胎釉适应性:釉层与胎体具有相互匹配的膨胀系数,不至于使胎釉剥离或釉面龟裂。

施釉:素胎出窑后再施釉,通过高温的方式,在陶瓷坏体表面上附着一层玻璃态层物质。

釉与胎配料矿物质含量一致,就会胎釉一体。也有胎釉配料不一致的。

清郑方坤撰“周世宗”云“柴窑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

《柴窑酒碗歌》诗句“持出床头旧酒卮,箧中碧色柴窑碗。”

《说陶》云:“余所见热河行宫与故宫所藏碗、瓶数枚,有黝黑色、天青色、天蓝色”。

还可举出更多例子。言柴窑碧色者最多,因而得出柴窑之特征:薄胎瓷,光亮如镜,釉质细腻莹润,扣之有磬声,豆绿有纹片,主色为碧绿,淡青、淡蓝、少有白、黝、黄、因釉色深、浅、浓、淡不同,可达十几种颜色。

五代前后柴窑瓷茶盏

柴窑瓷器物及部分窑具

柴窑瓷贯耳瓶

五代柴窑瓷象耳瓶

第四层面:五代柴窑瓷辩识与鉴别方法研究

五代柴窑瓷很难用古陶瓷传统眼学、痕迹学加以辩识或区分,原因是柴窑瓷的胎质与釉像,历经千年,没有多少土寖或老化迹象。主要是胎质与釉面,质密度高、光洁度高、吸水率低、附着力低,没有土寖水渍。

传统古陶瓷鉴定眼学,一般利用古陶瓷表型学基础知识之一,即器型、胎质、釉像、纹饰、工艺等特征,来判断真伪、年代、窑口,这是不够的,是错误的。原因是传统的标型学古陶瓷鉴定理论体系出了问题,如新陶器不吸水、老瓷器没有贼光、老瓷器釉里有氧化老化现象、这种器型没见过属臆造品、与古文献记载描述不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造不了这样的器物等等,容易以一盖全,用基础知识之一作为标准识别了,犯教条主义的低级错误。

还有传统眼学鉴定者在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支依据,善于把人为或自己的想象臆断做为鉴定经验或理论。

眼学鉴别:标型标本比较、微观痕迹老化、胎质釉像、图案辨别、款识辨别等等。

这些眼学方法在鉴别五代柴窑瓷不适应。因为五代柴窑瓷国家及各地博物馆没有标型器,器物老化痕迹没有明显变化。

科技鉴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年份检测、成分检测、

眼学鉴定标型学是基础内容之一,而不是核心的科学内容。

陶瓷工艺学是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也是研究与鉴定陶瓷的重要方法之一。

科技检测断代测年与遗址考古发掘印证。洛阳柴窑柴瓷研究者对疑似柴窑现场捡拾到的柴瓷瓷片、火照、模范等窑具,以“文献+实物+眼学+痕迹学+科学检测(“洛阳眼”测年)”等系统鉴定方法进行鉴别研判,在初步认为属五代后周时期的柴窑瓷烧造遗址获取的标本作为鉴别五代柴窑瓷的依据。

结论:一个成熟而有独到见解的文物鉴定方法,首先具备传统实践(标本为基础)的基本功,这不光是首先甄别真赝品的问题,关键还有艺术价值、文化断代、文化含量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注重传统实践与科技研究相结合的思路。

现在司法部准备批准成立这种综合鉴定的机构,可以作为法律依据的科研单位,据说他们很注重传统实践眼学与微观痕迹老化科学相结合的原则,并以机器(元素)检测为科研辅助。大力发挥博物院和民间的传统实践实力派专家学者传统眼学与实践眼学相结合的作用,把传统实践纳入到最重要的位置。

这里要说明的是,传统眼学与传统实践眼学并是不一样的,传统眼学多是以书本知识为主,闭门造车基本接触不了一线出土标本和高仿市场,后者才是我们尊崇的,也就是理论加实践的传统,而不是光理论不去实践的传统。

还有以科技手段观察检测及测年辅助断代。

采用复合型方法及保本比对,建立数据库及数字化,为文物收藏艺术品把脉鉴定。

作者简介

李泰轩

收藏与鉴赏(柴、汝、官、哥、钧、定)

洛阳柴窑瓷研究会成员

洛阳华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1958年生人,媒体从业四十年。

先后山西大学就读新闻学,武汉大学就读经济学,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化工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作者简介

李泰轩

收藏与鉴赏(柴、汝、官、哥、钧、定)

洛阳柴窑瓷研究会成员

洛阳华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1958年生人,媒体从业四十年。

知识结构:先后山西大学就读新闻学;武汉大学就读经济学;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化工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古玩帮文章均系玩家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古玩帮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guwanbang.com/shijie/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