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玩世界

武汉收藏品市场(武汉收藏品市场电话)

李可染的书法称赞汉裱

汉裱

汉裱追源

追述武汉装裱艺术的沿革,已无稽可查,宋朝侨居襄阳的名画家米芾在其所著的《画史》一书中,对装裱有专章阐述,可以推想,湖北武汉的装裱艺术在宋朝或更早就已产生。到清代,武汉装裱业有了明显的记载,据历史资料记载,以及仍健在的老画师口述见证,清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武昌就有“米家船”、“墨香宝”、“翰墨林”、“刘春华”、“群林阁”、“文藻斋”、“容如春”、“会文堂”、“松华楼”等装裱店;汉口有“老云林阁”、“肖古香”、“魏炳南”等数家裱画店。

有资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武汉三镇已有装裱业务的店铺140余家,除“老云林阁”外,极少有雇佣工人的。

近代汉裱的代表人物胡宗海,为汉裱艺术的兴起,做出了贡献。胡因学艺前曾以叫卖糕点为生,又名“鸡蛋糕”。胡宗海学艺于“米家船”裱画店,他不仅学会了装裱各种字画,还擅长揭裱和仿旧,残旧字画经他之手,能整旧如新。1908年,他以米芾的书舍命名开了名为“宝晋斋”装裱店,生意兴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书画多在该店装裱;清末武汉著名字画收藏家徐行可也是“宝晋斋”常客。

1947年,武汉装裱业还成立了裱画业职业工会,后被国民党汉口市党部强行解散。

汉裱的诞生

解放后,1949年12月,汉口市对联裱画工业同业工会成立,有老云林阁、肖古香等33家装裱店复业。

1956年前后,在武汉市各区手工业联社领导下,各区成立了裱画合作社。1965年,各区裱画合作社合并成立了武汉市第三工艺美术社,(后归属于武汉市工艺美术公司),裱画业合为一体,职工逾百人,新建平方米2000厂房,除自裱对联书画内销全国外,还承担了民间工艺厂和工农兵美术厂外销书画装裱。

七十年代后,武汉装裱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装饰工艺和用料,突破传统款式和材料的约束,在探索唐宋装裱技艺的基础上,吸取京裱、苏裱的优点,大胆实施改革,使裱画质量稳步上升,1973年在广交会上,大受欢迎,畅销日本、新加坡等多国,武汉国画出口连续六年居全国之首,在全国出口领域独树一帜。

汉裱的特色,一是装裱平整;二是材料创新;三是款式和色调新颖。

1979年,湖北出口国画进京开展,汉派装裱技术轰动京城,不仅名流画家赞叹不已,更令传统技法表画师为之瞠目,著名书画家李可染曾挥笔写下了“后来者居上”的赞誉。1985年汉裱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中荣获优秀创作设计银奖。

笔者近日从武汉市供销社收藏品市场(以下简称收藏品市场)获悉,6月27日,武汉收藏品市场将举办武汉汉裱艺术协会成立大会,同期还将举行汉裱艺术馆开馆仪式;《汉裱艺术》丛书首发式;全国首届装裱材料文化节等。

届时将有来自全国各地装裱行业的150余人,齐聚武汉收藏品市场,共同交流和探讨汉裱艺术的发展走向。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目前有装裱店大约30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其中大部分分散在武汉三镇的古玩、收藏品市场,呈各自为阵、自主经营、杂乱无序的局面,装裱技术也高低不均,鱼龙混杂,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和标准约束。

为规范市场,弘扬中华文化,武汉市供销社收藏品市场,利用现有市场资源,整合武汉装裱队伍,筹备成立武汉汉裱艺术协会,打造汉裱艺术基地,目的是进一步展示汉裱的艺术风貌,不断地提高汉裱艺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武汉收藏品市场主要负责人闫春亚介绍:汉裱艺术协会,是武汉地区工艺行业及装裱企业、个体以及爱好者自愿组织的社会团体,他代表着全行业,企事业、民营的意愿。目前的汉裱面临着没落、断代的危机,为拯救汉裱艺术,让汉裱艺术产业化、标准化,协会将进一步挖掘汉裱艺术的理论基础,培养汉裱艺术的后备人才,在艺术家、收藏爱好者与汉裱行业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武汉收藏品市场打造的汉裱艺术基地,将集汉裱艺术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产品生产开发为一体,在不久的将来让曾辉煌的汉裱艺术成为武汉地区一张新的名片。

(文/向凌燕吴志敏)

澡堂里悟出

解决翘曲问题的方法

王传道,1933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汉裱艺术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出我国第一代装裱面料;解决了汉裱曲翘难题,为汉裱规模化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6月15日,笔者和武汉收藏品市场总经理闫春亚等一行三人拜访了王传道老先生。老先生今年82岁高龄,精神烁爽,神采奕奕,接受笔者专访时,思路清晰,谈吐风趣,谈到当年为解决汉裱的技术难题时,记忆犹新,充满了自豪感。

提出曲翘问题的是日本友人九村方男。70年代,广交会每年举办两次,武汉作为日本书画经营商社在中国唯一的指定加工点,双方交往合作密切,九村方男与我成为了朋友。当时日本的裱画工艺已经远超中国水平(日本装裱技艺是在学习我国唐宋时期的装裱技艺发展而来),我委托九村方男先生从日本带了三张日本装裱的画研究,发现,日本装裱的书画作品式样多,材质轻质柔,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979年春节前后,我受单位委派,带领两名裱画师和一名翻译,前往日本,一方面推广中国国画技艺,一方面学习日本先进的装裱技术。

在北京办里出国手续期间,我们住在澡堂子里,等待手续批下来,就是这段时间,在潮湿高温的澡堂,我突然悟出装裱的曲翘,与高温度无关,与湿度有很大关系的道理。传统装裱技艺里所说的“秋为上时”不就是要干燥的气候吗?

到日本后,日方派了一名一级技能师教授技艺,我发现日本装裱技术全手工,消耗的体能特别大,一般人很难承受,日本技师是跪着用棕毛板来敲打加固粘贴好的书画作品的,这样的制作过程,并不适合中国装裱批量生产。但日本装裱材料新、款式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时,日本每个商店安放一台抽湿器,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一边学习,我也按中国传统的技艺装裱了两张画,挂放起来。日本一级技师将装裱好的画拿到商社挂售,两天后垂头丧气地回来说,他装裱的画也翘了。而我们按自己的方法装裱的画没有翘曲。

突破了这一技术难关,我们回国后,就开动脑筋,解决温湿度的调控问题。我们找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利用当时的微机技术来控制室内的温度,还将当时从日本带回的一台抽湿器用上了,来控制室内的湿度。这个房间建成后,一夜一次能凉干100多张画。不仅解决了翘曲问题,还能批量生产了。这为批量出口解决了大问题。

古玩帮文章均系玩家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古玩帮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guwanbang.com/shijie/6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