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玩世界

翡翠玉佩鉴定(翡翠玉佩鉴定机构)

高端玉石市场,尤其是和田玉市场,经历了2000年到2015年长达15年的超级牛市行情,在2015年价格达到顶点后开始急转直下,实际成交价格暴跌,形成了现在类似于房地产市场的的有价无市的局面,国内大量玉石市场关门歇业,一向是高端玉石行情风向标的苏州玉石市场不少已改卖其他品类,甚至还有改卖蔬菜的,可谓惨不忍睹。

曾经繁忙的苏州玉器一条街如今人迹罕至

不少在2015年高位买入和田玉的藏家现在是苦不堪言,按照市场价格根本无法出手,而低价割肉又心有不甘,这再次证明玉石市场唯品级论的失败,而且真实的和田玉储备量非常之大,并不像大多数商家说的那样已经濒临枯竭,所以炒作原石终究是一条不归路,但是我们看到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玉和当代大师玉雕的价格却依旧非常坚挺,尤其是随着藏家审美水平的提升,求白求润求精的审美在逐渐变化,好古之风愈来愈盛,所以近几年古玉价格连年攀升,屡创天价。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玉琮

估价: 300.00-400.00万

成交价: 2,170.00万

拍卖公司:邦瀚斯(海外)

和大多数藏家认为的相反,古玉的存世量是非常大的,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有佩玉之习俗,5000年的历史所开采的玉石总量要远远超过当代,这些古玉每年都在以一定的数量被发现,藏家如果具有古玉鉴定的知识,是非常容易捡漏的,比如2016年一位藏家在西泠印社以1.8万元价格拍得一枚古代玉印,之后其发现这块玉印乃是乾隆用过的缠丝南红玛瑙朱雀钮宝玺「丛云」 ,之后这块玉印在2017年保利春拍上以437万元的高价成交,藏家一年就获利435万元,整整240倍,令人惊叹。

乾隆 缠丝南红玛瑙朱雀钮宝玺「丛云」

估价: 180.00-280.00万

成交价: 437.00万

拍卖公司:中国保利

古玉是一个亟待收藏者去探寻的宝藏,今天玉斋君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古玉的鉴定相关知识,请广大藏家牢记心中,也许有一天就能用到亦未可知。

估价: 500.00-800.00万

成交价: 2657.5万 港币

拍卖公司:苏富比(香港)

古今人们眼里的玉材概念

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 , 即所谓的“千种玛瑙万种玉”, 足见中国境内玉材 的分布之广和种类之多 , 也反映出玉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 单就 《山海经》一书里所记载的玉材产地就多达两百余地,其中所记载的五千余座山脉里 , 产玉的山脉就达半数以上。

战国兽面云纹玉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古人眼里,所谓的“玉”,即“石之美者为玉”,亦即漂亮的石头就是块好的玉材。 许慎在其《说文解字》里讲道:“玉,石之美者。”是对美石的一个总称, 一概包含在了玉的范畴之中。在如今人们的眼里,许多古玉,其材质与有些石头看起来实际上没任何区别。最具代表性的玉文化里的如小河沿文化、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石家河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中,大量的玉器与有些石器相近或相同。只是它们已经从石 器中分离了出来,它的功能和用途已经不再是充当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上升到 了精神领域的东西了 。

良渚文化 三叉形器 三星堆博物馆藏

甚至于如今我们眼里的松石、水晶、玛瑙、滑石、萤火石、大理石、石英、煤精 、 透闪石、 蛇纹石等其他材质的材料,在古人的眼里也是一种很好的玉材,即包括了现代矿物学上许多材料。这些都被古人作为治玉的最佳“玉材”,如今人们 对于玉器的概念以及玉器材料的要求 ,已经远远不同于古人了,也不仅仅停留 在“石之美者”的原始状态。大多数学者认为,玉是具有显微纤维结构的透闪石、 阳起石系列矿物。也就是说,即使是透闪石、阳起石,如不具备显微纤维结构的矿物,仍然不能称作玉。这里就不必细加讨论评说了 。

清乾隆水晶弓耳八角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现代意义上的玉材分类,因其硬度、密度、色泽度、 光泽度等不同而大致分为两类,即硬玉和软玉。硬度达7.0者即为“硬玉”,即所谓的辉石玉,如今广为流行的翡翠即属此类。 而低于此者,大多在6.5硬度以下则被视为“软玉”, 我国境内的几乎所有玉材都属此类 ,包括和田玉、 蓝田玉 、 岫岩玉 、 独山玉等。

战国白玉云纹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和田玉所具有的一些天然属性及其优点 ,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玉器材质,如今也对和田玉给予了许多物理性的指标。 这完全是为了迎合当今人们对玉器材料一味追求的心理而忽略了玉器本身的文化内涵及精神价值所导致的偏向误导。在此 ,也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重点。

汉白玉镂雕蟠螭云纹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需要强调的是,古玉在分类学上是它的社会属性与现代矿物学的分类体系接轨 , 它是文化现象和观念形态上的特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自然形态和矿物学上的概念 ,在实际的操作鉴别中值得仔细斟酌和严加区别对待。同时,看待每一件古代玉器,一定要将其置身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之中。比如,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文化中,就地取材、大量使用当地玉材的玉器十分普遍,而新疆和田玉材的大量使用,也只是在殷商时期出现。

商代玉璋 三星堆博物馆藏

现今时下较为流行的一些误导观点

在痴迷古代玉器和市场价格炒作的热潮中,时常发现许多奇奇怪、 令人迷惑的认识和观点 ,这些认识和观点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也被不少的人认可并指导着他们的实际活动。不仅误导了行动,而且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下面略举几例,以引起足够重视。

(一)关于青海玉的认识

较为流行的观点就是:青海玉开采是近二十余年的事情,大凡看到的青海玉都是新玉 ,高古玉里没有青海玉。此说常常挂在一些所谓的“专家”嘴上,并且在古玉鉴定中大行其道。我们很难考证此说的来源根据,也不知道由何而来。这种主观臆断和想当然的观点让人不可思议, 完全不顾客观事实和大量的考古材料,信口胡言,个人专断。

清早期 青海玉杯 私人收藏

刘云辉先生主编、 文物出版社等出版发行的《陕西出土汉代玉器》一书中,在探讨和研究汉代玉器的玉材与产地时,就明确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陕西出土的大量墨绿色的青玉璧,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青玉璧一样 , 经检测,则是多出自青海一带的玉材。 咸阳出土的一件圆雕穿长摆衣拱手玉人 , 虽是白玉, 但经检测它不是来自新疆,而是来自青海一带昆仑山的白玉。 因此 , 毫无疑问, 青海地区的昆仑玉,也是汉代重要的产玉之地”。 所以,面对出处清楚、时代确凿、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材料,我想,那种认为凡青海玉器都是新玉的错误观点也该休矣,值得人们进一步警惕。

汉代白玉凤纹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火烧玉” 现象

对于玉器上面出现火烧的痕迹 ,有人往往认为是新玉做旧或称作“伪古玉”。 针对此说,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以片带面。

清中 火烧玉卧驼

玉器遭遇火烧而留下烧痕,这在古玉中属于正常现象。今天常言的“玉石俱焚 ” 一词, 就来源于《书 ?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比喻好坏同归于尽。 《史记?周本纪》记载, 商纣王登鹿台自焚时:“蒙衣其珠玉 ,自燔于火而死。” 《周书》亦有此载,并注曰:“ 凡焚四千玉也。”

元 火烧玉鹅

前蜀王建永陵出土的玉带铊尾背面铭文有:“ …… 翌日于烈焰中得所宝玉一团。工人皆曰:此经大火不看矣。上曰:天生神物,又安能损乎! … … ” 经过火烧的玉料 ,后来也被王建命令制成了玉带。其实,在古代一些丧葬或祭祀场合里,焚玉现象较为常见。所以,古玉存在火烧痕迹也就不足为怪了,当属情理之中。

清 火烧玉瑞兽纹扳指

做旧或伪造现象。由于古玉尤其是高古玉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高昂的价值表现 , 纷纷引来后人的不断效仿和制作,特别是宋代“金石学”盛行和清代乾隆皇帝的钟情, 使得高古玉的仿制达到了高潮,加之当今高古玉价值的巨高 ,制假贩假十分猖獗,做旧和伪造现象愈演愈烈,花样百出。“火烧”便是其中重要的手法之一 。

清初 火烧玉人物福禄山子

清代刘心瑶在《玉纪补》中讲到玉器仿沁色的“ 石灰古法 ”时谈到,烧烤使玉色变白 ,以仿鸡骨白,其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但与真古玉差别较大。而清代乾隆皇帝时期出现的大量的“仿古玉”,在其制作工序上,就有一道被称作“烧古”的专门技艺,体现了清宫造办处在制作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所以,针对古玉上面的火烧迹象, 一定要仔细辨别,切忌妄断。

( 三 )“微痕”概念

微痕,顾名思义即指存留在器物表面上的细微痕迹。但对于器物上面微痕的形成和发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认识。众所周知,我们在鉴定玉器时,往往会借助各种倍数不同的显微镜来观察玉器表面上有些细微的痕迹,这些痕迹无疑指的就是玉器在琢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痕迹现象。包括取料、切割、琢磨、抛光、镂雕、钻孔、饰纹等各个技艺环节里所出现的细小痕迹,从此,了解和掌握玉工的设计思想、构思技巧、工艺特点、表达理念以及时代特征。

红山文化 玉器

然而,在社会上也不乏这样的一群人,竟对“微痕”做出这样的解释,即指玉器在盘摩和把玩过程中在器物表面所留下的微小痕迹。而且竟大肆宣传,视为真理, 一意将其作为鉴定玉器的一个有力根据。实在是无以言辩,不可理喻。

东晋 白玉蟠螭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简单而论,在质地坚硬的玉器表面上,能留下痕迹的是有力锋利的琢玉工具 , 怎 么会是把玩抚摸的人手留痕呢!

(四)“ 无沁色者非古玉 ”之认识

时常听到所谓的玉器鉴定者或称作“鉴定专家”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即 “无沁色者非古玉”。认为,古玉经过数百几千年的地下埋藏,不受沁蚀不可能。 因此,许多玩古玉尤其是高古玉的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将自己的目光仅仅限制于玉器表面带沁色的器物上。不仅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鉴定能力受到限制,而且也大大地将一批玉质好、纹饰精 、造型美 、工艺巧、 意蕴深、时代强的玉器拒之于门外。最终导致其良莠不辨、优劣不分、好坏不清、时代混淆的混沌思想。

商代 白玉弦纹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我们冷静地去思考一下,其道理不言自明。玉器经几百甚至数千年的地下埋藏,受土壤环境及各种化学元素影响而产生沁色,实属正常现象,也在情理之中。但也有许多古玉在出土后,特别是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同样存在许多灿然若新、光洁无瑕的情况。这在已公布的大量考古材料里屡见不鲜,随处可见。

战国青玉兽面蚕纹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主观想象,闭门造车。 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鉴定知识,修正自己的判断经验。 除了接触和观察社会流散玉器、 馆藏标本外,还要时时关注不断发现的考古新材料和前所未见的新器物。

(五) “蚀洞”现象

“蚀洞”,有人也叫沁凹或沁坑、沁沟、沁孔;还有人更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 “ 虫咬”。就是在有些玉器表面上出现的一些形似凹陷的状况,呈不规则样, 一 般不会穿透玉器,常有出灰相伴,多出现在一些片状的玉器表面。其时代大多发生在汉或汉以前的所谓“高古玉” 时期,时长约两千年前。

西周 青玉龙凤纹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这种现象到底是怎样产生的,难道真的是因某种虫咬而出现的吗?当然不是。由于玉器各个部位的质地、密度 、硬度并不是完全相同,有些部位玉质疏松,硬度和密度不够, 在长期的地下埋藏中,受到土壤里的各种化学元素的沁蚀,玉质疏松处的原有结构遭到破坏, 产生粉末颗粒,并从玉器上脱落分离,使其表面发生凹坑。

商代 青玉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自然现象,也是我们鉴定古玉特别是高古玉器的一个重要着眼点。需要强调 的,一是它的产生并非因虫咬所致;二是在观察蚀洞时一定要与玉器的整体状况相结合,谨防作假或仿冒。

(六)“扎手”问题

有人也叫“拉手”“刺手”。常常听到有些所谓的专家在媒体、电视、报刊等公开场合谈到古玉的有关特点时强调:如果用双手去抚摸古玉的表面及纹饰时, 会感到有扎手的现象。

战国玉蟠螭形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纯粹是一种想当然的错误观点,也完全低估了古人在琢玉方面的抛光能力。扎手现象,正是现代有些低劣的仿冒手段的大暴露。

玉器鉴定入门必须掌握的几点原则

(一)材料的准确把握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玉器,其所用的材质可以说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天然材质和人工合成。天然材质大多是按照产地来分,常见的有和田玉、蓝田玉、独山玉、蚰岩玉、 酒泉玉、小梅岭玉、花莲玉、龙溪玉、 密县玉、西峡玉、阿富汗玉、俄罗斯玉、韩料、 青海玉等 ;其中以历史上的四大玉种即和田玉、蓝田玉、独山玉、岫岩玉最为有名。当然,在中国境内产玉的地方很多,在此,就不必一一列举了。

羊脂级聚红皮和田玉籽料原石 私人收藏

而需要注意的是四处泛滥的合成材料充斥了目前的市场, 其硬度、润度、光泽 , 甚 至纹理结构,都与天然玉材极其相似。即使拿去一些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所得出的结果大多都是和田玉材料, 这是值得慎重和小心的,也因此致使许多刚刚人行者以及受此影响的非专业玩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还执迷不悟,信心坚定。

(二)传世玉器与出土玉器的区分

传世玉器里有两种情况, 一是历史上流传有序、 出处清楚的; 一是早年出土后来流传于世, 经人多年把玩的,即行业人称之为“ 熟坑”的玉器,既可将其归为传世品 , 亦可归入出土类,只是出土的时间更为久远罢了 。

清 白玉盘龙纽“大清受命之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出土玉器,许多人称之为“生坑”。一般指出土时间短暂、 出土痕迹和特征明 显。如附着物有墓土、 朱砂、 墓灰、 布痕或编织痕等能提供是墓里或遗址中 的一些信息。一般玩者不愿清洗, 但对于高明的鉴定者来说,清洗与否,并不影响他们的判断。

(三)新、老玉器的基本判定

新玉即指现代时期生产和加工出来的玉器, 出现时间较短,带有明显的现代工艺特征。有人 称之为“机器工”“电脑工”,完全变成了雕刻之法,玉器的色度、 润度及光感度都漂浮在表面之上,与所谓的“浮光掠影”更加吻合。

清乾隆御题白玉桃式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与古人之“ 琢磨 ”之工所形成的玉器特征大相径庭,《诗经》中有一句这样的记载 :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这是对古人琢玉工艺最好的诠释。在生产工艺 、 抛光方式、 纹饰特征、表面光泽、 精细程度等方面, 有着明显的差异。

(四) 沁色的精到观察

古代玉器表面常常出现有一些各种各样的颜色, 并且深深地渗透在玉器的肌理之中, 与玉器的玉质牢牢地结为一体,即为沁色。

战国 青玉蟠螭纹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有着很多的原因,如玉质自身结构、埋藏的时间、 周边土壤环境等, 这终归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仿古玉及新玉作假者, 往往将沁色做得十分相似, 这就需要从沁色有无变化、光润感觉上细加比较 。

( 五 )史前考古学文化及中国玉器发展史的大致掌握

史前时期是中国玉文化的诞生和形成阶段,它距今大约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 其产生的源头和初始,仍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学界,大家通常认为,距今八千余年的兴隆洼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开山鼻祖。

兴隆洼遗址135号墓玦饰玦口的侧面和正面

随之而来的红山文化、 小河沿文化、新乐文化、小珠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齐家文化等都相继发现以玉器为代表的物质文明。 在后来的各地龙山文化里,玉器的发现也层出不穷,各领风骚。

红山文化 玉龙 国家博物馆藏

总之,史前时期的玉器诞生,与石器的制作工艺密切相连, 它是从制石过程中分离出来、 脱离了充当生产工具的功能而成为一个专门的精神领域的信仰圣物。

良渚文化 玉琮 国家博物馆藏

有学者将中国玉器的发展过程概括为几个阶段 , 即神玉时代 、 礼玉时代 、 德玉时代和俗玉时代。 这只是将古人对玉器的理念和功能的改变作了大致的分析。 杨伯达先生将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史总结为六个时期, 即: 孕育期 、 成长期 、 嬗变期、发展期、繁荣期和鼎盛期。 但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玉器、 纹饰特征、 工艺特点、造型设计、结构布局以及所表现的思想观念等 , 也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的原则,更加全面、深刻、客观地揭示其内在文化内涵。

古玉器鉴定的几个主要要素

有些学者对古玉 的鉴定, 已经总结出了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即料、 工、 形、 纹。料就是玉器的材料,工就是工艺特征,形就是玉器的造型形状,纹就是玉器的纹饰。 但还应该再加两点,就是沁色与蕴意。这样,可能会更加全面、更具说服力。

西周 青玉琮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料,主要是观察玉器的材料和来源。 史前时期,多以地方料为主,如红山文化的玉器多以当地的岫玉为主;良渚文化的玉器,据学者考证,多以江苏深阳市梅岭玉为主;齐家文化的玉器多以酒泉玉为主等。而和田玉的大量使用,则要到殷商时期。

商代青玉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工,指的是玉器的成器工艺。包括选料、切割、设计、构图、琢磨、成型、抛光等过程。史前玉器,其工艺与石器的制作十分接近,显得简洁、粗矿,颇具拙美之风;但切割、 钻孔、 饰纹 、 抛光已经成熟。镶嵌技术,在夏代已在使用。“器成平分”与“平分器成”技术在商周时广泛采用。 战国至汉代时,中国的琢玉技术已臻于完善,“ 游丝毛雕” “ 汉八刀 ”“活环套链”等工艺也十分发达。北宋时“ 金石学”的兴起,仿古玉的技术被大力推广,做旧 、做沁技艺惟妙惟肖。“ 粗大明”是对明代玉器工艺特点的大致概括。“乾隆工”“痕都斯坦玉”则代表了清代玉器的制作风格。

汉代黄玉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形,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器必有形”,就是说好的玉材要经过好的玉匠 去精心的设计、琢磨,才能成为让人钟爱的一件好的玉器造型。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里都有其自身比较典型的代表性玉器,如红山文化中的“ C ”形龙、玉猪龙、 勾云形器、 斜口筒状器等; 齐家文化的以素面为主的玉璧、璜、环、琼等;良渚文化的不同种类的神人兽面玉琮、璜等;凌家滩文化里的半蹲状玉人、 站立状玉人、 三角形树叶状玉饰、 龙凤禽兽和成熟的钻孔技术等。这些都颇具其典型特征。

战国 青玉龙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六瑞”是古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基本形制已成为定式,只是在纹饰、 大小、 薄厚方面略有差异。组玉佩是在西周、春秋、汉初的贵族墓里比较多见的一种现象,多以璜、珩、璧 、舞人、 鐫等,以玛瑙、松石、水晶、煤精等一些珠玉相穿而成。总之,各个历史时期的玉器造型,都有其所处的 时代的特征印记 ,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战国 白玉蚕纹龙首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纹,就是指玉器的装饰纹样。纹样的表现是靠成熟的琢玉技艺。 如良渚文化里极细极浅的阴线所表现的神人兽面、 石家河文化采用减地浮雕的方法勾勒出平行带沟的阳线、 红山文化的减地凸阴线等,都在线条使用和形象表现上十分熟练。镶嵌技术也是纹样表现的一种手法,目前发现较早的是山东临朐西朱封龙山 文化M202出土的玉笄, 它的笄首就是以钻孔加线锯镂空并嵌有两粒绿松 石。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中出土的用绿松石镶嵌而成的龙纹牌饰, 反映了早在夏代时,成熟的镶嵌工艺水平,后来被历代沿用。商代的“ 蘑菇头” “扉棱 ” “ 双阴挤阳” “臣” 字眼等都是典型的装饰纹样。周代时的“大斜坡”线条、 各种各样的龙凤组合纹、 春秋战国时期的“网格纹”、“云谷纹”、“游丝毛雕”纹 、“卷云纹”、兽面纹等都体现了当时的纹饰特点。

战国 青玉蒲纹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有人总结到:商代晚期的纹饰“刚劲有力”,西周昭穆时期“华丽流畅”、晚期 “ 圆转流畅”,春秋早期“舒朗平直”。到后来的“春水玉”“秋山玉”“莲孩玉”“胡人乐”纹等等,无不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西周 玉兽面纹琮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沁色,这里指的玉器埋藏地下若干年后所产生的自然沁。 它的产生,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人认为是朱砂、 水银、尸骨、 血液等作用于玉器的结果, 可能比这要复杂得多。 但与玉器玉质本身的结构、 埋藏的时间、 土壤的环境及酸碱度、 矿物、 有机物、 湿度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时常听到有人讲到的所谓“水银沁”“鸡骨白 ”“血丝沁”“尸骨白” “朱砂沁” “黑漆古 ” “土古” “牛毛纹” 等等沁色的名目,都是一种俗称的形象叫法。谈到这些,人们自然会想到受沁的样态 。

汉代 白玉单柄活环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自然沁和人工沁区分清楚,而人工沁更应该区分出是新做还是老做和时间及年代问题。这样, 对鉴定玉器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帮助。

战国 青玉龙形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蕴意,玉器的制作, 一定有它某种用途和意义 , 所谓的“ 器必有形, 形必有意 , 意必吉祥 ”。常言要“远观其形,近观其质,细观其工,深观其意”。 研究古玉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寓意,是对古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谓的“与祖先对话,与神鬼交流”,可能就是对其寓意的最好诠释。

古玩帮文章均系玩家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古玩帮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guwanbang.com/shijie/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