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玩世界

古玩古董收藏品汉代老青铜器(古玩杂项仿古青铜器)

胡春良

摘要:“河东”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左传》,泛指山西南部黄河以东地区。秦、汉时设河东郡,所辖区域相当于今天的运城、临汾两地。汉代的运城,位于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之间,具有屏蔽两京的战略意义。这里盐、铜、铁资源丰富,农耕生产技术先进,文化艺术繁荣多彩,为汉代的强盛做出了贡献。运城博物馆这次举办的“河东汉风——馆藏汉代文物展”,精选了170余件汉代文物,分“股肱要地”“农耕风貌”“生活印迹”“魂兮归去”四个单元。展览展出的青铜器,既是汉代物质文化的见证,又是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宝贵文明遗存。本文概述介绍了展出的汉代青铜器,对于了解汉代艺术文化,以及铸造技术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汉代青铜器;河东汉风;河东;山西青铜文明

2020年9月24日,由运城博物馆主办的“河东汉风——馆藏汉代文物展”开展。展期至12月5日结束。专题展梳理了汉代的文明,特别是展出了多件馆藏汉代青铜器,既反映了汉代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体现了很高的铸造质量。现选取部分展出青铜器予以介绍。

1“河东汉风”展览介绍

“河东”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左传》,泛指山西南部黄河以东地区。秦、汉时设河东郡,所辖区域相当于今天的运城、临汾两地。魏晋时期,河东郡被分为两部分,南为河东郡,北为平阳郡,所以现在人们所说的“河东”特指运城。汉代的运城,位于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之间,具有屏蔽两京的战略意义。这里盐、铜、铁资源丰富,农耕生产技术先进,文化艺术繁荣多彩,为汉代的强盛做出了贡献。运城博物馆这次举办的“河东汉风——馆藏汉代文物展”,精选了170余件汉代文物,分“股肱要地”“农耕风貌”“生活印迹”“魂兮归去”四个单元,从地理形势、农耕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引领观众跨越千年时光,感受《秋风辞》的文采风流、田园景象的欣欣向荣、物质生活的充实富足、精神世界的瑰丽多彩。据了解,展出的文物均为第一次在运城与观众见面。开展当天,运城博物馆还推出了“迎丰收•品汉风”文艺汇演。随后还将陆续推出“汉瓦飞云”社教活动,并结合三维数字建模、AR展示技术开设线上展览和数字展厅,供观众“云游”博物馆,领略浩荡豪迈的“河东汉风”。

图一:“河东汉风”

2“河东汉风”展出的青铜器

汉代的青铜器已经向实用化转变发展,这些青铜器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明显的农耕文明的印记,对于研究汉代的物质生活有着一定的价值。这些青铜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运城古河东的文明密码,也是山西青铜文明的重要结晶。

2.1铜鼎

汉代鼎的礼器功能进一步弱化,实用功能逐步增强。作为饪食器的汉代青铜鼎,大都带有盖,称为盖鼎,利于保温。

2.1.1双耳三环钮盖鼎

图二:双耳三环钮盖鼎

汉代。

山西省公安厅移交。

山西博物院藏。

此鼎纹饰简单,三环钮盖,实用功能特征明显。

2.1.2双耳三鸟钮铜盖鼎

图三:双耳三鸟钮铜盖鼎

汉代。

临猗县夹马口村出土。

临猗县博物馆藏。

以写意的鸟造型为钮,突出使用功能的同时也注重装饰功能。

2.2.3卧羊钮铜盖鼎

图四:卧羊钮铜盖鼎

汉代。

垣曲县古城西关出土。

运城博物馆藏。

此鼎装饰纹饰精美,顶盖饰以卧羊三只,农耕文化特色浓郁。

2.2熏炉

熏炉是中国古代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熏香炉也叫香熏或者香炉,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从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一般都是文人雅士,大户人家才置备的器具。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博山炉的得名源于外形。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于炉中焚香,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2.2.1鸭形铜熏炉

图五:鸭形铜熏炉

汉代。

垣曲县长直乡鲁家坡村征集。

垣曲县博物馆藏。

此熏炉造型奇特华美,铸工精到,既是家居艺术装饰摆件,又具有实用功能。从下部有托盘的形制来看,应该是取暖用的熏炉。

2.2.2博山炉

此次展览共展出两件博山炉,具有汉代的明显特征,体量较小,装饰华丽,铸造技艺高超。

图六:铜博山炉

汉代。

山西省公安厅移交。

山西博物院藏。

图七:铜博山炉

汉代。

山西省公安厅移交。

山西博物院藏。

2.3铜豆

青铜豆,礼器的一种。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作为礼器与鼎、簋、豆、簠、笾、鼎、铏、盨、罍、爵等配套使用。古代贵族或君王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图八:山水纹铜豆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此青铜豆装饰以山水纹,按豆的形制,应该是豆盖逸失。

2.4甑和甗

2.4.1三弦纹环耳铜甑

甑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为甗(音“演”)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图九:三弦纹环耳铜甑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此甑饰三弦纹,环耳,壁厚均匀,铸造精美。

2.4.2铜甗

甗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图十:铜甗

汉代。

山西省公安厅移交。

山西博物院藏。

2.5铜壶

汉代的铜壶相较于春秋战国以前的形制,设计更加简约,纹饰也较为简单。

图十一:蟠螭纹铜扁壶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扁壶是汉代常见的铜壶的造型,通体饰蟠螭纹。制作技艺高超。

图十二:铜扁壶

汉代。

山西省公安厅移交。

山西博物院藏。

此扁壶素面,带盖,身部左右两侧有环,便于提取。

2.6铜瓶

图十三:铜蒜头瓶

汉代。

临猗县公安局移交。

临猗县博物馆藏。

这种形制的铜瓶是汉代较为常见的造型,形象逼真,线条流畅。

2.7铜钫

方形的壶在战国以前叫壶,到了汉代起了个专名叫“钫”。《说文解字》:“钫,方钟也。”现存的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铜钫铭文称:“铜钫容六升,重廿九斤”(《梦郼草堂吉金图录》),自名为钫。用以盛酒浆或粮食。形状方形、长颈、大腹、有盖。盛行于战国末至西汉初。

图十四:铜钫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素面带环,盖缺失。

图十五:带盖铜钫

汉代。

山西省公安厅移交。

山西博物院藏。

盖部有钮,腹部左右有环。

2.8铜鋞

图十六:三兽足提梁铜鋞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鋞”古同“鈃”,酒器。三兽为足,配饰提梁,功能先进,铸造精美。

2.9铜量

铜量,一种古代计算体积的量器,外形为圆罐形,有两耳。

图十七:山水纹铜量•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此铜量装饰以汉代青铜器常见的山水纹。

2.10铜洗

铜洗是汉代盥洗用的青铜器皿。双鱼纹铜洗的形制在汉朝比较流行,圆形、敞口、圆唇、折沿、平底,洗壁两侧有一对对称的兽面辅首,内底饰双鱼纹。

图十八:折沿环耳铜洗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此铜洗乃日常盥洗用,有环耳,折沿,没有把柄。

2.11铜铺首衔环

铺首衔环出现在商代,汉代的陶器和青铜器以及画像石、墓门以及棺椁上均有出现。辅首所衔之环为门环,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叩门的。铺首衔环即铺首,明清以后升格为龙族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

图十九:铜鎏金辅首衔环

汉代。

山西省公安厅移交。

山西博物院藏。

此辅首衔环造型轻盈美观,表面采用了鎏金工艺。鎏金工艺,一般指的是火法镀金,指将黄金溶于汞中,为成浆糊状的金汞合金,用金汞合金均匀地涂到干净的金属器物表面,加热使汞挥发,黄金与金属表面固结,形成光亮的金黄色镀层。考古发现表明,火法镀金工艺在中国起始于战国,传统的做法是将金箔剪成碎片,制成金汞齐,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将汞加热挥发后,金层紧贴于器表。早期的火法镀金实物,有山西长治县分水岭战国墓中出的火法镀金车马饰器,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的火法镀金带钩,在浙江、安徽、湖北等地都出有战国火法镀金器物,以小型为主。以金汞合金镀金的古代火法镀金工艺,中国早于外国几百年。到了汉代,火法镀金技术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河北满城汉墓出土有许多精美的火法镀金器物,著名的长信宫灯就是中国早期火法镀金珍品之一。铜鎏金辅首衔环是研究汉代鎏金工艺的宝贵物证。

2.12铜盆

图二十:素面宽沿折腹铜盆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此铜盆造型简单,是汉代日常用品。

2.13铜灶具

2.13.1环耳圜底铜釜

“釜”是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图二十一:环耳圜底铜釜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此釜,环耳、圜底、壁厚均匀,美观大方。

2.13.2三联铜灶

图二十二:三联铜灶

汉代。

山西省公安厅移交。

山西博物院藏。

此灶有三个灶头,可同时进行蒸、煮、炒,省时省力。构造奇巧,且有烟囱可排烟,节能环保,堪称青铜器功能设计的经典。

2.13.3长柄铜勺

图二十三:长柄铜勺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和现代的勺子造型有些相似,可见汉代人们还是很会享受生活的。

2.14.铜灯

2.14.1龙虎纹耳杯形铜灯

图二十四:龙虎纹耳杯形铜灯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此铜灯浑身饰龙虎纹,俊美华丽。可开合,是汉代灯具功能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佳作。

2.14.2三足长柄铜灯

图二十五:三足长柄铜灯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三足支撑,长柄,便于移动,且免于烫手,简单的造型中浸透匠心匠作。

2.15铜车軎

汉代冶金技术的进步和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生产力大幅提高,这在车辆的铸造制作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反映。軎,古代车上的零件,青铜制,形如圆筒,套在车轴的两端。軎上有孔,用以纳辖。亦作“轊”。

图二十六:铜车軎

汉代。

运城博物馆藏。

是研究汉代车辆配件的物证。

2.16铜马

汉代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大气包容,充满了昂扬奔放的浪漫主义情怀,这在艺术品的制作方面有着真切的反映。

图二十七:铜马

汉代,

山西省公安厅移交。

山西博物院藏。

此青铜马,造型夸张峻伟,充满力量和美感,是马题材汉代艺术的佳作。

3结语

“河东汉风”主题展览,是运城博物馆举办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展览,正值第三届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在运城举办之际,展览以艺术的方式,大范围多维度展示了运城的文明风采。运城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作为汉代屏蔽两京的战略要地,其文明成果光耀世界,影响深远。包括青铜器在内170余件汉代文物,华彩展示汉代的物质生活,农耕生产,以及精神追求,这是古河东大运城的人文经典。同时这些青铜器所包含的艺术、技艺价值,反映了汉代发达的科技成就。

古玩帮文章均系玩家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古玩帮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guwanbang.com/shijie/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