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玩世界

如何鉴定龙泉窑瓷器(宋代龙泉瓷器怎样鉴定)

摘要:龙泉窑是我国瓷器历史当中最为长寿的民窑系统,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绝美的釉色展示着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审美和实用的追求。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以日常用具碗、盘、壶为主,器物类型并不多,底部修坯平滑,常见以刻花进行装饰,特点是厚胎薄釉。南宋是龙泉窑鼎盛的时期,这期间烧造的瓷器通体施以青釉,器物整体莹润通透。文章从大同市博物馆馆藏宋代时期龙泉窑瓷器入手,结合宋代各时期龙泉青瓷的形制及特征,对其胎釉、纹饰、造型等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大同市博物馆;宋代;龙泉窑青瓷;炉;瓶;豆

在我国瓷器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宋代之前各个窑口烧造的瓷器主要是青瓷,龙泉青瓷是在宋代登上历史的绚烂舞台的,并以古朴温润、深沉典雅的性格占据着瓷器史上的主导地位。

一、大同市博物馆馆藏宋代龙泉窑瓷器

1.1宋龙泉窑弦纹瓷炉

三足香炉是由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演变而来,是一种礼器。南宋时期仿古的风潮盛行,烧造出了很多仿照古代器物样式的瓷器,多为礼器,其中香炉、花觚等器物居多。影响着这一种风潮发展的因素,一是受到当时上层统治阶层对于美的理解和要求,二是宋朝在靖康之变发生后不得已南迁建都,此时的朝廷需要大批礼器用于祭祀活动,而青铜器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无法制作,只好烧造形制类似的瓷器。这些仿古礼器多用于祭祀祈福、陈设,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宋龙泉窑弦纹瓷炉就是其中一类(图1)。该瓷炉仿造礼器奁的造型,奁式炉又称“樽式炉”,其形式与汉代的桶形樽、奁很相似。

这件龙泉窑弦纹瓷炉1953年出土于大同市西南郊周家店村,口径13.5厘米,高6.5厘米,底径5厘米,炉口宽敞,直腹,圈足边缘有三兽足,三足与圈足在同一平面,起到稳定器身的作用,圈足着地处没有施釉,炉内底有大量铁锈斑(图2);器身外壁凸起三周弦纹,水平分布于器身。朱伯谦在《龙泉窑青瓷》一书中所写到的“在炉上主要是在樽式炉的腹部等距离的饰宽弦纹三道”,描写的就是这类器物纹样。弦纹是古代陶器及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样式特点为刻化出一条或多条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身的外壁上,这种纹饰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一种传统图案,最早出现在新时期时代,后流行于商周时期。以瓷仿古,既借鉴了青铜古器的造型,同时在质感上又褪去了铜器的凝重感,在线条和色泽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种雍容端巧的气度。器身通体施以青釉,釉色青翠,釉层光亮,造型古朴大方,这件弦纹瓷炉以釉色取胜,颇具秀逸之气,是非常难得的一件器物。

如何鉴定龙泉窑瓷器(宋代龙泉瓷器怎样鉴定)

图1 宋龙泉窑弦纹瓷炉

如何鉴定龙泉窑瓷器(宋代龙泉瓷器怎样鉴定)

图2 宋龙泉窑弦纹瓷炉

1.2宋龙泉窑青釉双耳衔环瓶

瓶口径6.5厘米,底径5.4厘米,高14.9厘米,陈设用瓷,1955年出土于大同市西南郊周家店。瓶口外敞平展,肩下弧线内收,至颈部以下外撇,鼓腹,圈足,颈部按对称装饰双耳衔环,耳、环、肩衔接的位置均设计镂空,虽设计双耳双环,但没有累赘的感觉,反而给观者一种平衡视觉的作用。腹部装饰缠枝牡丹纹四朵,腹底部一周装饰莲瓣纹。器物通体施青釉,莹润通透,暗红色瓷胎,虽线条刻划程度较浅,但纹样非常精美讲究,造型端庄大方,简中有繁,比例协调,契合着宋时人们的审美理想,是宋代龙泉窑的精品。(图3)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影响着社会各阶级。莲瓣纹作为佛教题材,很快地融入进了中国美术范畴之中,并一路发展壮大。受佛教和中国对传统吉祥图案的喜爱,莲瓣纹在瓷器的纹饰运用上经久不衰,宋代时期的莲瓣纹相对比其他时期,形状上更为纤长,消瘦,排列较密。这件器物腹底部所饰的一周莲瓣纹正是展现了这一特征。器身外壁上的缠枝牡丹图案有着很好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牡丹花缠绕的花瓣和自然舒卷开来的藤蔓井然有序的排列在器物外壁,将牡丹富贵吉祥的姿态展现出来。

如何鉴定龙泉窑瓷器(宋代龙泉瓷器怎样鉴定)

图3 宋龙泉窑青釉双耳衔环瓶

1.3宋龙泉窑青釉莲花纹豆

器物口径15.9厘米,底径6厘米,高11.6厘米,1955年出土于大同市西南郊周家店。豆敛口,深弧腹,下承以中空高足,足外撇,内可见接足痕。内壁装饰两朵折枝莲花纹,内底中心饰一周弦纹;外壁口沿处饰两道弦纹,上腹部饰一周回纹,下腹部装饰一周卷草纹,足壁饰两周凹弦纹。周身施青釉,釉层光亮,釉色匀净。纹饰清新、自然。(图4)

豆是古代盛食用具。田自秉在其《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对豆做了如下解释:“豆,是把盘子加一个高足,既便于取食物,又便于挪动。”豆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宋代时质地已由原始陶发展到瓷。

如何鉴定龙泉窑瓷器(宋代龙泉瓷器怎样鉴定)

图4 宋龙泉窑青釉莲花纹豆

二、宋代龙泉窑青瓷的历史概况

龙泉窑青瓷是我国瓷器中的一颗“瓷国明珠”。“中国古陶瓷研究之父”陈万里先生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龙泉窑是中国瓷器历史当中最为长寿的民窑系统,目前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龙泉窑的烧造是从北宋一直延续到清初康熙年间,时间跨度长达700余年。宋代庄绰《鸡肋编》卷上中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记载有关龙泉窑青瓷最早的文献。

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起了宋朝,他知道“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判上“,所以宋朝开始启用“文官集团”来治理国家,虽历尽艰辛,但享国近300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各大名窑相继登上舞台,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璀璨生辉,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等民窑光华夺目,窑口的争相开设,烧造技术与日渐涨。民间的需要、皇帝的喜爱、国家的贸易,都在加速着宋代瓷业的发展。文人与劳动人民不同的审美情趣相互影响穿插,在中国瓷器的历史上谱写出了辉煌的篇章。

三、宋代龙泉窑青瓷的分期特征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以日常用具碗、盘、壶为主,器物类型并不多,底部修坯平滑,常见以刻花进行装饰,这一时期瓷器的特点是厚胎薄釉,釉层较薄,整体呈一种青黄色(黄中带绿的颜色,见表1)。发展至北宋中期以后,龙泉窑自己的风格开始显现出来,器物类型也增多了,瓶、盘、炉、渣斗等器物开始出现,样式也丰富起来,装饰上仍以刻花为主。

南宋时期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这期间烧造的瓷器通体施以青釉,器物整体莹润通透。

南宋时期烧造的青瓷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粉青、梅子青等颜色都是在这一时期所烧造成功,瓷窑的数量也大大增加。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万里先生开始对龙泉窑进行实地考察,他提到,南宋的龙泉窑有白胎和黑胎两种类型,但90%以上都是白胎,传世的黑胎青瓷完整器几乎不见。这时期瓷窑不仅烧造生活中的各种日用品、文房用品、祭祀礼器、塑像等,甚至还开始烧制鸟食罐这类趣味雅器,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当时龙泉窑的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南宋时期经济开始突飞猛进,民生富庶,民物康阜,不论是儒士文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生活有了更高的品质需求,愿意在瓷器上下功夫。

如何鉴定龙泉窑瓷器(宋代龙泉瓷器怎样鉴定)

表1 龙泉青瓷的分期特征

四、原料和烧造工艺

就陶瓷工艺来说,陶瓷的烧造并不像其他手工艺,一技之兴衰在于个人,虽也有创新和发展,但在制瓷领域,注重的是口传身授,师傅与徒弟之间更在于教授,所以徒弟的技术不一定能超过师傅。

烧造龙泉窑的窑室是一种沿山坡修筑成的龙窑,窑为长方形,由下至上,因卧似龙形而得名。北宋时期,龙窑的的窑身修建较长,导致窑室内的气温、火候难以有效控制,所以这一时期烧造的青瓷器物釉色偏黄绿。到南宋时期,窑身的长度缩短,更好控制火候,加上匣钵被工匠普遍使用,这时期的瓷器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有两种特征,分别是“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前文说到的白胎类瓷器多为薄胎厚釉,以石灰碱釉做釉层,这种材料一方面可以经受住高温的烧制,另一方面它的黏性大、氧化比高,能够在高温下形成很好的聚拢性,不易流动,因此,釉层可以施厚,器物烧成之后釉面整体光泽柔和,因采用多次施釉、多次柔烧的工艺,釉面的乳蚀感有所增强,烧造好的瓷器能够拥有温润如玉的效果。

早期的厚釉类瓷器多为粉青釉。粉青釉色感上为青绿中带粉白,略带乳浊性,有类玉的效果。烧造时温度要求相对低,只有在弱还原性气氛下才能成功。胎色上要求白中带灰,所以在其坯胎中必须要加入一定量的紫金土,用来降低胎色的白度,这类瓷器的烧成温度为1180-1230摄氏度。

晚期的厚釉类瓷器更多趋向于梅子青釉,约在南宋晚期。梅子青釉因釉层颜色像青梅而得,其釉的玻璃化程度比粉青釉稍高,所以烧造时要求胎色的白度便会更高一些,釉面有很强的乳蚀感,状如凝脂,烧成温度也要高于粉青釉,需要较强的还原性气氛,烧成温度为1250-1280摄氏度。

结 语

在中国陶瓷历史的长河中,龙泉窑以其独特的风格、绝美的釉色展示着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审美和实用的追求。龙泉窑青瓷的传承与发展,碰撞与融合,形成了悠久夺目的青瓷文化遗产。不论是北宋时期的创烧,还是发展至南宋的极盛时期,都是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让中国的瓷器成为世界的骄傲,世代不衰。

参考文献

[1]朱伯谦.《龙泉窑青瓷》[M].艺术家出版社,1998年9月.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

[3]段晓莉.《浅谈龙泉青瓷的装饰艺术》[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22-23.

[4]李知宴.《略论龙泉青瓷的发展》[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00):56-59,69.

[5]于清华.《宋代至明代的龙泉青瓷香炉的比较研究》[J].《陶瓷学报》,2014,35(3):342-349.

[6]叶文程,芮国耀.《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J].《海交史研究》,1987(2):1-11.

[7]扬之水.《两宋香炉源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1),46-68.

[8]刘炜.《“千峰翠色”话青瓷》[J].《中国陶瓷》,1994(6),44-47.

[9]陈万里:《中国历代烧制瓷器的成就与特点》[J].《文物》,1963(6),26-41.

[10]叶宏明,曹鹤鸣,沈世耕,等.《中国瓷器起源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1995(1),19-26.

古玩帮文章均系玩家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古玩帮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guwanbang.com/shijie/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