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玩世界

如何识别和田子玉皮色“二上”,又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所谓的“二上”就是在天然子玉的基础上用染色剂二次着色的行为,业内也称这种情况为加强皮,或者皮色加强。我们且不忙着批评造假者无良,先做个自我检讨,要不是咱们这些爱好者如饥似渴地盲目追求红皮白肉,那些制伪者也就不会多此一举的辣手摧花了。640
(一)动因
正是由于目前消费者对于和田玉审美的畸形化,片面的追求皮色而忽视玉质,这才推动了对皮色浅淡的和田子玉进行人为染色的行为。当然造假者逐利才是它的直接动因。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皮色二次加强最多的当属带有青花的和田子玉。640 (1)
而且这种加强皮经常是在子玉刚刚被采集到以后就由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们下手操作的。参玉曾数次不无遗憾地像雕刻二上皮子料的工艺师抱怨:“这么做一遍染色还不如不做呢!”可他们也只能无奈地回答:“没办法,原料到我们手上时就已经这样了。”640 (2)
我也曾数度质问在玉龙喀什河边兜售此类子玉的维族同胞,可是他们却都大瞪着不解的双眼说:“你们不就是喜欢红皮子吗?”几个回合下来我才发现,他们虽然生长在和田玉的原产地,但对玉的认知仅在于汉族愿意花高价买的白石头而已。在其历史上也并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玉文化与评价标准。(痕都斯坦玉有机会行文另论。)640 (3)
以他们的认知,咱们专门喜欢在皮色红、玉肉白的石头上花大钱。而据当地原料商透露,他们之所以愿意在第一时间对青花子玉进行二次加强色处理也是希望某些情况下用皮色遮盖玉中黑色的石墨内含物,同时青花子玉略粗的质地,存在着大量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缝隙,也更便于当地较为落后的染色技术发挥。640 (4)
(二)染色技术与识别
对于和田玉的染色制伪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玉石的涨价与科技进步也时常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凡是染色工艺就离不开升温加热、染色剂、固色剂等物。640 (5)
最原始的和田玉皮染色剂为粉末状的氧化铁,其优点是与自然皮色成份相近,缺点是它们被研磨的再细腻,也依然是微小的颗粒,难以均匀深入到玉质之中。只能依靠加热,使玉石结构膨胀,并趁此机会注入。640 (6)
我们可以借此视角观察,那些高度一致的铁锈色,又积聚在子玉表层,常呈网脉状的皮色多为此类,这也同样适用于对山料仿子玉皮色染制的鉴定。当然这种皮色特征也会出现在某些天然俄罗斯山流水之上,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玉质的其它信息加以综合分析了。640 (7)
纯液态有机染色剂的应用对于咱们这些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个噩耗,而对于造假者来说那当然算是福音了。其高渗透性不只可以轻松搞定皮色,而且能够深入玉肉。这两年市场上忽然数量猛增的“红沁”、“黄沁”子玉之中就有很多是它的杰作。640 (8)
它的优点还在于不必将玉石升温到结构爆裂的边缘,而且上色均匀,过渡自然,几乎可以与玉质完美融合,全无前述手段那种蛮横霸道的割裂感。640 (9)
其破绽在于染色剂多为鲜纯的黄、赫、褐几种颜色。着落于玉石之上只能达到浓淡深浅的变化,并没有天然皮色因成份复杂而造成的色相冷温变化,与那种长时间形成的沉淀感。瞬间成色是它们不可掩盖的事实。640 (10)
当然随着消费者识别水平的提高,造假者也在更新染色技术,矿物色与液态有机色相结合,几种不同色彩的液态染色剂混合调制,这在今天都可以在玉石市场上见到,但是依着我们上面介绍的观察视角还是能找到蛛丝马迹的。640 (11)
(三)如何看待真子玉皮色二次加强
对于这一问题大家一直有两种声音,参玉自己在日常的购入中也不免偶尔为之纠结。一派认为毕竟是子玉,本来就不容易买到了,只要卖得便宜点,姑且就容忍了吧。640 (12)
而另一派则坚持,必须要入手全天然子玉,二次加强破坏了和田玉的原始风貌,而且有些人声称这些染色剂都是可怕的致癌物,千万不要贴身长期佩戴。640 (13)
为了这个问题我曾亲自向几位医学界人士求证过,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至今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研究报告,也无法证明其真实性。这就和那些为了宣传玉石功效的人声称盘磨和田玉、翡翠可以延年益寿,搓个核桃都可以治疗心脏病一样荒诞不经。640 (14)

参玉这可不是为和田玉染色开脱,因为我对于染色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即使不考虑会不会致癌,当然也还是首选那些纯天然无染色的和田子玉。对于那些以二次加强制造出来的巧雕玉件更是不屑一顾。
如果可以略做些让步的话,那就是子玉摆件之类的玉器,毕竟谁也不会整日挂一尊玉山子在身上,仅是远观而不亵玩也就罢了。同时有人曾经声称可以利用某些化学试剂将加强皮色清洗掉,依鄙人有限的化学知识来看大家还是尽量不要贸然尝试。因为那大多数是些比染色剂还可怕的酸碱物质,我们切勿对玉质进行二次伤害。640 (15)

古玩帮文章均系玩家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古玩帮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guwanbang.com/shijie/1038.html